
随着2025年亚太经合组织(APEC)峰会落幕,韩国总统李在明迎来了他执政以来首个真正意义上的“大型主场外交”。短短一周内,他与美、中、日三国领导人先后会晤,被韩国媒体形容为“首脑外交超级周”。从民调数据看,这场外交秀确实短期提振了他的声望——据Realmeter机构11月2日发布的数据,李在明支持率在连续三周下滑后回升至53%,创下数月新高。然而2025配资查询网站官网,在这份亮眼数据背后,隐藏着诸多不确定的隐忧。
韩美“妥协协议”:现实与不平衡的交换
10月29日,李在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峰会期间举行会谈,最终促成了一个被韩媒称为“暂时喘口气的协议”。在关税与投资谈判僵持三个月后,双方终于找到一个折中方案:针对最具争议的3500亿美元韩国对美投资项目,韩方将以现金形式支付2000亿美元,分期执行,每年不超过200亿美元。投资收益分配暂按五五比例划分,美国则同意将对韩国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从25%下调至15%,与日本、欧盟持平。
表面上看,韩国似乎在艰难博弈中争取到了一些让步,但细看之下仍是“失衡交易”。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会晤后立刻澄清:“半导体关税并非协议内容。”此举令韩方颇为尴尬。更令外界担忧的是,韩国的2000亿美元投资需经美方批准后才能落实,也就是说,主动权仍握在华盛顿手中。

明知大学政治学教授申律评价道:“这种关系就像外交礼物的象征——韩国奉上金冠,得到的却是一根棒球棒。”他指的是会晤期间的“象征性互赠”:李在明将一顶新罗王金冠复制品赠与特朗普,而特朗普则回赠一支华盛顿国民队新秀乔伊·克劳斯的签名球棒。韩媒认为,这一对比恰好折射了两国关系的现实——韩国需要美国的支持,却难以获得对等尊重。
韩国国内对此并非毫无担忧。许多学者指出,这种巨额投资可能会削弱韩国经济的自主性,让人想起1997年金融危机的阴影。吉林大学学者王箫轲分析称,李在明或许清楚这种风险,因此采取“走一步看一步”的策略,寄希望于特朗普任期内能维持平衡,三年后再重新评估局势。
中韩关系“复位”:从“以心相交”到“以利相交”
在与美国达成“妥协协议”的同时,李在明也努力修补与中国的关系。11月1日,他在庆州博物馆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。双方确认“全面恢复中韩关系”,并重申两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,将继续推动务实合作与互利共赢。
会晤中,李在明向习近平赠送了一副围棋棋盘——既象征两国共享的文化渊源,也寓意两国关系需在黑白之间寻找平衡。中方回应称,中韩是“搬不走的近邻,也是分不开的伙伴”。
辽宁大学副教授李家成指出,李在明此次成功促成中国领导人时隔11年再次访韩,确实是其APEC主场外交的亮点,也令中韩关系重回“可控轨道”。但他同时提醒,这种关系目前仍停留在“以利相交”的阶段,与11年前的“以心相交”相比,明显退了一步。换言之,北京如今并未对中韩关系寄予过高期待,只要韩国不彻底倒向美国,就已算“可接受”。
韩国政府内部的判断也较为现实。总统室预计,中韩在经济与文化领域的共识或将推动“限韩令”松动、解除对韩华海洋子公司制裁等幕后协商。而在强化韩美军事同盟的同时,如何保持中韩关系的稳定,成为李在明的又一外交难题。
“造船投资”的隐忧:帮美国补短板,也埋下风险
值得注意的是,韩美投资协议中有一项极具战略意义——韩国承诺投入1500亿美元,帮助美国扩大造船产能。这笔投资被韩方包装为“经济合作”,但王箫轲直言,其实是把韩国造船业与美国军事工业深度绑定。
美国目前军舰老化严重,海军维修和建造能力不足,严重影响战备效率。韩国造船业技术领先、成本控制力强,成为美国补缺的理想对象。然而,这种合作看似双赢,实际上可能让韩国在战略上陷入微妙处境。一旦美国将相关产能纳入军事体系,韩国的经济利益与美国军工将被深度捆绑,从而影响其在中美之间的外交平衡。
“面子工程”之后,才是真考验
《韩民族日报》在评论中指出,李在明的“首脑外交超级周”确实在短期内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形象,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如何让“面子外交”转化为“实质利益”,如何在韩美、中韩之间维持平衡、避免重蹈“最坏局面”,将是李在明政府必须面对的难题。
从对美“妥协换稳”,到对华“修复求和”,李在明的外交布局更像是一场精细的平衡术:他既要向美国展示合作姿态,又不能失去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。短期内,他赢得了舆论与数据上的“漂亮分”,但长期来看,这场“超级周”的光环能否延续,仍有待检验。
正如王箫轲所言:“韩国现在的外交,像是在钢丝上跳舞。”一边是美国的战略压力2025配资查询网站官网,一边是中国的市场依赖——李在明赢得了面子,但要守住底线,还得看他能否在下一步真正找到自己的立场。
东方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